bevictor伟德副经理李晓教授应邀参加《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并做大会发言
发表于: 2013-05-13 10:46 点击:1135
2013年5月11日上午9时,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和搜狐主办的“《吴敬琏文集》暨中国改革座谈会”在北京搜狐媒体大厦举行,林毅夫、周其仁、钱颖一、许成钢、余永定、秦晖、江平、陈清泰、俞可平、姚洋等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40余人参加了会议,bevictor伟德副经理李晓教授应邀参加并做了大会发言。
李晓教授首先对吴敬琏先生表示祝贺,指出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系里进行方能符合中国国情。吴敬琏先生有关中国改革的思想和理论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李晓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00年前后所形成的大一统的“秦汉模式”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所产生了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纵向标。这一模式从1840年开始,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型,其后基本上大约每50年左右就会有一个比较重大的变化。我们今天的改革,基本上依旧处在这个转型期的延长线上。这是影响我们今天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历史因素。另一方面,中国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与世界的接轨日益紧密,与世界的互动与相互影响不断加深,这是我们在对中国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横向标。中国改革的国际视野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从全球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进行设计。所以,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应该在这样一个纵横交织的坐标系里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研究。
随后,李晓教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个别具体结论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明显的时代局限,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正确的。马克思时代他所期盼的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未能成功、而列宁所领导的苏维埃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国民经济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领域都要求在管理上实现规模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计划管理。今天,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信息经济的发展超乎我们的预期。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或者结构调整的一个核心领域,就是如何解决金融压制或者金融抑制的问题,发展起真正的现代金融产业。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也是有其技术条件约束的,即主要是依靠制造业的发展与扩张实现的。而制造业产品的一个特征,就是其对信息公开、透明的要求很低,恰好可以适应我们现今的体制或制度特征。但是,现代金融、服务业产品的核心特征则是信息公开、透明。因此,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如何在财产权利框架、权力制衡框架和信息公开与透明框架等领域进行深度改革,否则,中国的现代金融业是难以发展起来的,其国际竞争力是无法提升的,进一步的开放是困难的。
最后,李晓教授祝吴老身体健康、长寿。
李晓教授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很大反响。
附件: